close
 

認識牛樟芝

牛樟芝子實體為多年生,無柄,沒有固定形狀,屬於擔子菌亞門、蕈菌綱、無褶菌目、多孔菌科、薄孔菌屬、多單生蕈類的新種。

其外型隨著生長環境及年份不同可呈皮版狀、板層狀、鐘狀、塔狀或鐘乳石狀。年份較短者,呈皮板狀,無明顯皮殼結構,表面多為黃紅色或橘紅色,一般稱之為肉菇。

 

若因缺水以致乾枯後,顏色轉變為土黃色或黃白色,菌肉質地柔軟而鬆脆,上面佈滿菌孔,板底層有淺黃色木栓質,藉以附著在牛樟樹的中空內壁生長。

 

年份較長者可呈板層狀,皮殼明顯具深褐色的環狀結構物,在顯微鏡底下觀察,可分為表層、中層和裡層等三層,一般稱之為站菇。牛樟芝表層菌絲較粗大,細胞壁厚,胞內充滿樹脂及色素。

 

不同環境生長的牛樟芝,其表皮菌絲會合成不同顏色的色素,因而使野生牛樟芝皮殼層呈現不同顏色。

 

中、內層菌絲以交織方式排列,僅含有少量樹脂與色素。皮殼下層為菌肉層,菌肉層菌絲排列較疏鬆,肉層內部充滿綿密細緻的菌孔,管口小。

若生長在其他非牛樟木的牛樟芝子實體,其菌孔通常較粗大,菌肉層色澤為紅色偏灰,與真正牛樟木生長的子實體有明顯差異,可作為判定真假牛樟木生產子實體的參考指標。

 

一般而言,子實體肉層菌絲內富含橘紅色、黃紅色或深紅色,但有些變異種可呈黃色(黃牛樟芝)或白色(白牛樟芝),野生變異種數量更為稀少。

 

另一方面,若牛樟芝生長環境屬高溫潮濕時,黑色油狀物會由牛樟木內部被逼出,子實體外圍菌絲接觸這些油狀物時生理代謝會受到抑制,導致菌絲體水平方向成長受到抑制、菇體會木質化成外殼以保護菌絲體。此時內部菌絲體便轉往垂直方向繼續成長,在這種狀況下,成長的子實體會形成堅硬的深紫色外殼,形狀像鐘狀或鐘乳石狀,這與無柄的樹舌靈芝相像,這可能是為何早期牛樟芝被誤認為靈芝的原因。

鐘狀、鐘乳石狀或圓球形牛樟芝(俗稱粒仔菇)成長速度比較慢,需要數年才能長到台兩級以上,菇體質地細密,價格是所有型態的牛樟芝最高者。

 

十年前常可看到大型粒仔菇體販售,近幾年已很少見,台斤級的圓球形菇體更是可遇而不可求。這一、兩年來,市場上出現一種人工栽培的球形牛樟芝,這是利用特殊生長因子刺激生產的球狀菇,質地疏鬆,與野生圓球形粒仔菇並不相同,效果也有很大差異。


<連結點>http://www.healthkin.com.tw/index_news2_detail.php?id=25

arrow
arrow

    kudzu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